高钾血症是临床最凶险的电解质紊乱之一,尤其在慢性肾病、心力衰竭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高发。当血钾≥6.5 mmol/L 时,可在数分钟内引发心室颤动、心脏骤停,病死率极高。快速识别高钾血症的分级、病因及规范化抢救流程,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。
快速判断病情紧急程度表1 高钾血症分级及危险信号
常见病因表2 高钾血症常见病因
展开剩余76%抢救流程第一步:对抗心肌毒性(10分钟内完成)
高钾血症的核心危险是抑制心肌兴奋性,需优先稳定心肌细胞膜:
首选10%葡萄糖酸钙:10~20 ml缓慢静脉推注(2~3 min),若无效5~10 min后可重复1次。作用机制是钙离子拮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抑制,无降钾作用,但能快速预防心律失常。
注意:(1)若患者正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(如地高辛),需稀释为5%葡萄糖酸钙,缓慢推注(10~15 min),避免加重心肌毒性;(2)葡萄糖酸钙与碳酸氢钠不可同瓶输注(会产生沉淀)。
第二步:促进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(30分钟内起效)
快速降低血清钾浓度,适用于无尿或肾功能不全患者:
1.胰岛素+葡萄糖:
方案:普通胰岛素10 U+50%葡萄糖液50 ml静脉推注,或胰岛素0.1 U/kg+10%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(1 h内完成)。
机制: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钾,每1U胰岛素可降低血钾0.5~1.0 mmol/L,作用持续4~6 h。
注意:需同步监测血糖,避免低血糖(目标血糖维持在8~10 mmol/L)。
2.碳酸氢钠:
适用人群:合并代谢性酸中毒(pH<7.2)者,给予5%碳酸氢钠100~200 ml静脉滴注(20~30 min),通过纠正酸中毒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。
注意:心功能不全者慎用(可能加重容量负荷),无酸中毒时效果有限。
3.β₂受体激动剂:
方案:沙丁胺醇10~20 mg雾化吸入(15~30 min),可降低血钾0.5~1.0 mmol/L,与胰岛素联用效果叠加。
注意:慎用于心律失常、高血压患者(可能加快心率)。
第三步:加速钾排泄(长期控制关键)
适用于肾功能尚可或需持续降钾者,根据患者情况选择:
1.袢利尿剂:
呋塞米20~40 mg静脉推注,通过增加尿量促进钾排泄,适用于有尿患者(尿量>100 ml/h),无尿者无效。
2.阳离子交换树脂:
聚苯乙烯磺酸钠:15~30 g口服(可与山梨醇同服防便秘),或30~50 g保留灌肠,6~8 h/次,通过交换肠道内钾离子排出体外。
注意:肠梗阻患者禁用,慢性肾病患者慎用(可能导致肠道坏死)。
3.血液净化:
适应证:血钾≥7.0 mmol/L、心电图呈正弦波/心室颤动、药物治疗无效、肾功能衰竭无尿者。
首选血液透析(血钾清除率20~50 mmol/h),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。
特殊人群处理
慢性肾病/终末期肾病患者:避免使用ACEI/ARB、螺内酯等影响钾排泄的药物;紧急降钾首选血液透析+胰岛素+葡萄糖,慎用碳酸氢钠(可能加重容量负荷)。
心力衰竭患者:补钙时优先选择葡萄糖酸钙(避免氯化钙增加心脏负担);液体复苏需严格控制量(总补液量<500 ml),以防加重心力衰竭。
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:纠正酸中毒的同时联用胰岛素[按0.1 U/(kg・h)静脉泵入],随着酸中毒改善,血钾可自行下降,避免过度补钾。
孕妇:葡萄糖酸钙、胰岛素+葡萄糖为首选,血液透析需调整抗凝方案(避免肝素对胎儿影响),禁用聚苯乙烯磺酸钠(可能影响胎儿肠道)。
注意事项
持续监测:抢救后30 min、1 h、2 h、4 h分别复查血钾及心电图,直至血钾稳定在5.5 mmol/L以下;肾功能不全者需延长监测至24 h,警惕反弹升高。
病因治疗:停用含钾药物及保钾药物,调整降糖/降压方案;慢性高钾血症患者可长期口服环硅酸锆钠(新型钾结合剂,安全性更高)。
预防措施:对高风险人群(慢性肾病、心力衰竭、糖尿病)定期监测血钾(每1~3个月1次);指导患者避免高钾饮食(如香蕉、橙子、土豆、紫菜等,每日钾摄入<4 g)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